第五百七十六章 彻悟-《全能大画家》
            
            
            
                
    第(1/3)页
    “这种朦胧的气质……”
    顾为经扫过画面上的颜料组合。
    油画技法额外增加了7000点以后,固然离将他的油画水平推到下一个大阶段还远。
    他甚至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
    但这是相对于职业三阶到大师一阶足足五万点的经验值进度条而言的,也是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画家,一生也无法跨越的鸿沟而言的。
    事实上。
    别说职业三阶到大师一阶这种可以决定着一位画家技法硬实力上,能否迈入“国际级绘画高手”门槛,在行业内如同是鲤鱼跃龙门般的难以逾越的天堑。
    就算lv.5到lv.6之间的差距。
    都是需要让很多不得其法的画家耗费以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功夫一点点的磨过去的。
    顾童祥磨了一辈子了。
    现在还有顾为经一边教一边按在那里拿着小皮鞭抽,如今画不好连烟都不准备给抽了。
    可通常情况下。
    该磨不过去的。
    挨了鞭子,顶多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翻过来,露着肚皮在那里哼哼叽叽,时候不到,还是照样磨不过去。
    而这七千点,直接就是大半个lv.5等级的进度条直接堆了上去。
    也是很多中人之资的画家数年水磨工夫的经验,直接给堆了上去。
    加点的时候,没有参照,他也没有太大的感觉。
    当顾为经仔细近距离的揣摩之前的“得意之作”的时候,他还是很快便发现了颜料使用上的粗陋所在。
    “并非一笔一画细节上的错误,而是整个色彩氛围塑造上的失衡。”
    顾为经在心中转过这个念头。
    屋檐的阴影,槐树的阴影,圣母像的阴影,整幅画遍布着的大量的阴影过度的处理。
    包括光线本身的处理。
    顾为经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临摹《老教堂》时的思路,光线变换的颇为复杂。
    复杂意味着精巧。
    复杂往往也意味着不够明亮。
    至少对于阳光来说。
    是这样的。
    炽热的光,就似炽热的火烟,会呈现出的是一种几乎凝固般的色泽。
    顾为经绘画的过程中忍不住加入白色淡化阳光,想要创造一种光辉的色彩,却让画面里的光线看上去仿佛是要褪色了一般。
    他在绘画的过程中又忍不住加入黑色来调出阴影色,又让颜料画出来显得颇为沉郁。
    而且。
    他借助《雷雨天的老教堂》的雷云氛围刻画的感觉,在配色的过程中,下意识间使用了不少的土黄色。
    牛顿爵士在用棱镜分离光线的时候,提出了色轮的这一概念,用来区分颜料的明度和饱和度。
    所谓色轮。
    即用红橙黄绿青蓝紫,放在一个圈的最外围。
    这些原始的光线向内彼此混合,一层层的两两融合收缩,形成一个不同色彩的同心圆。
    而在同心圆的最中心点,最终所有的光线均匀的混合在了一起,便是透明的光线。
    美术领域的色轮为了对称和简化,会在青蓝紫中去除“青”这一色系。
    剩下的红橙黄绿蓝紫这六种颜料作为外环。
    同样向内不断的收缩。
    越往内,色彩的饱和度就越低,越不“纯粹”。
    中心点颜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不了透明的白色。
    也不是那种绝对意义上的黑。
    根据你所取的颜料种类的轻微不同,最终会在同心圆的最中央,形成一种略微发粉或发青的深灰色。
    色轮几乎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油画画布上,所能塑造出的颜色色泽的大集合。
    它是真实世界的光线在调色板上留下的投影。
    真实世界的光线不可能用一个渐变的圆环就代替。
    它们不会是纯粹的蓝不会是纯粹的紫。
    而是河流的波光,山脉的奇瑰,是玫瑰田在轻风中的摇曳与教堂屋顶因褪色而斑驳的石瓦。
    但色轮就像是旅行者手里的地图,或者数学家的坐标系。
    地图不能将目的地移动具现在你的身前,坐标系也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它能帮助你快速定位所使用的色彩的明暗,冷暖,饱和度的高低。
    告诉画家每块颜料在整体色彩集合中,所处的位置。
    画《雷雨天的老教堂》时,土黄色也许会是卡洛尔手边调色盘上最为明亮的一档颜色。
    但在整个颜料色轮上。
    土黄色其实是一种中等明度,中等温度的颜料。
    绘画的温度永远是一个相对量。
    完全一样的色彩,在不同的背景色调相互组合之间,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恰如完全一样的月光,照在不同心情的人脸上时,会让人在月光中感受到不同的意象。
    土黄色就是这样中间地带的色彩。
    当在画黑天,夜晚这种冷色调的背景的时候,加入土黄色,会让人觉得温暖。
    而在画白天,阳光下的场景的时候,这种土黄色的主体色,就会变得觉得像是挂了一场沙尘,变得灰朴朴的。
    没有浓艳感。
    不够浓艳的黄颜料未必是作品的缺点。搭配合适的情况下,它能塑造出未经打磨的风化表面的颗粒感。
    就像这幅画的构图。
    肃穆……或者说这种色彩的气质具有那种古希腊悲剧式的唯美,也有漫漫黄沙扑面式的沉郁。
    唯美是个中性词。
    沉郁同样。
    德威教学楼的楼道里,就经常悬挂着一组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费欣的人物画像,每天上下学,顾为经都会从画像之间经过。
    费欣就是非常典型的,能把各种各样的黄色颜料都玩出花的大画家。
    他出身在喀山伏尔加河南岸的一个木雕工家庭。
    1901年,只有小学毕业学历的费欣因为画东正教圣像画所表现出的突出才华,被推荐到了列宾美院做旁听生,
    幸运的得到了列宾本人的精心培养和特别关照。
    他在风景画中大量的使用黄色的色块,在画风景画时,自然纯正,带有极强的装饰意味。
    但在画人物画中,又将和各种冷色调的过度一起,变成画面的模糊的背景与身上粗糙的衣着,从而突出人物本身那种珍珠般晶莹的脆弱感。
    尼古拉·费欣是那种少数能把热烈大气、唯美和沉郁这些元素结合的非常好的大画家。
    顺带一提。
    第(1/3)页